十年前,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首篇报道刊载于2013年2月10日的《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十年后,上海市民文化节已成享誉全城的全年品牌,“过节就是过日脚,过日脚就是过节”正是永不落幕的市民文化节的口语表达。今天下午,上海图书馆东馆乐享厅人潮涌动,一同为市民文化节3月23日十岁生日庆贺,厅外长廊挂起的37张海报见证了上海市民文化节十年的发展历程和创新实践。
十年来,市民文化节始终坚守让人人出彩的办节初心,不断深耕“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办节机制,使贯穿全年的市民文化节成为人民的节日,在共创共建、共融共享中,和市民共同成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成就百姓梦想
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吴鹏宏回顾这十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始终探索创新“超大城市举办全民参与的重大节庆”的运作模式,实现了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办节主体由体制内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转变,视角由关注“节”向聚焦“人”转变,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主角”和“主力”。
在华泾工作的80后公务员王丽娜,家里和市民文化节相关的大大小小奖状已经有十多张。生活在上海,她为和市民文化节同行不亦乐乎。最初,王丽娜是参与者,在参加201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华语言文字大赛时,她从初赛一路闯入决赛、总决赛,直到获得当年的冠军,也曾由本报报道过。之后每年的市民文化节,王丽娜遇到感兴趣的主题都会参与,女儿长大后,她还带着女儿一同参赛、一起阅读。王丽娜会在徐汇区“汇讲坛”中讲述自己和阅读结缘的过程,参与读书会的TED演讲,日益从参与者、欣赏者成为分享者、传播者。
听到王丽娜的故事,让著名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想起了一次出租车对话,这位来自外地的司机说,即使以后自己离开上海,也一定要让两个孩子留在上海,从小感受上海的文化生活。毛时安因而感慨:“上海不但要为精英提供文化服务,也要成为芸芸众生的精神乐园,永不落幕的市民文化节,便是‘全过程文化’的生动实践。”
提升基层活力
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首次发布赛事主办“英雄帖”,一时间,全市各区争先呼应,踊跃举手。在今天看来,那次“举手”,是上海市民文化活动推动机制的一次全新重构。以闵行区承办的市民合唱大赛为例,从居村发动,到街镇海选;从区级复赛,到市级决赛和展演,每一个文化单位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凡有一个环节不给力,整个活动效能就会大打折扣。市民文化节就这样让每一层级的文化工作者都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平台的系统搭建。
市民文化节面向的是社区,聚焦的是民生,服务的是市民。十年来,80%的市民文化活动举办在社区,延长服务、满载运行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数量大幅增长。基层文化队伍在高密度的活动策划和组织中得到成长提升,普陀区长征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卢红霞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型,成为兼任编导演、音控师、指导员等多项身份的复合型文化工作者。
基层文化的活跃繁荣也助力了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升级,广场舞自治组织、“百姓明星”志愿服务、“菜场书屋”项目、“熟人社区”计划等应运而生,构建起了市民自治网络,激发了群众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卢红霞也见证了长征社区推出的长征杯市民经典朗诵大赛和长征杯“谁是舞林高手”舞蹈大赛进入到第九个年头,每年长征社区都有选手获得市级乃至国家级的一二等奖。卢红霞坦言:“其实长征社区打造的文化名片背后,是市民文化节这个响当当的招牌。”
增强城市动能
创办至今,上海市民文化节已成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最有影响力的群众文化活动,也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内涵丰富的样本。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蒯大申认为,上海市民文化节最大的创新是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化发展,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转型升级。
从上海市民文化节中可以看到,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模式,正在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多元主体”模式。这个主体可以是企业、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团体,也可以是基层群众文体团队。云平台和各种数字服务手段的广泛运用,也大大强化了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平台功能。各种社会资源在这个平台上集聚,转化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由系统内“小循环”发展到社会化“大循环”,真正实现“用小力气,做成大事情”。
上海市民文化节自创办以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40余万项,服务近2亿人次,有逾千家社会主体先后承办、举办、参与、服务各项活动。这就是来自上海市民文化节平台的巨大力量。通过十年的发展和探索,上海市民文化节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边界,不断跨界、出圈,开发出了一批又一批超越传统公共文化范畴的新空间、新玩法,已成为一个具有不竭创新动力和强大创新能力的创新之源。(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健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